季節順序的說明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每個季節有三個月。
這三個月依古代的順序排列,字序為「孟」「仲」「季」。
搭配上季節和順序,
一月便是「孟春」、五月便是「仲夏」、九月便是「季秋」。

寅月
立春始,歷經雨水,為孟春(端月)。

卯月
驚蟄始,歷經春分,為仲春(花月)。

辰月
清明始,歷經穀雨,為季春(桐月)。

巳月
立夏始,歷經小滿,為孟夏(梅月)。

午月
芒種始,歷經夏至,為仲夏(蒲月)。

未月
小暑始,歷經大暑,為季夏(荔月)。

申月
立秋始,歷經處暑,為孟秋(巧月)。

酉月
白露始,歷經秋分,為仲秋(桂月)。

戌月
寒露始,歷經霜降,為季秋(菊月)。

亥月
立冬始,歷經小雪,為孟冬(陽月)。

子月
大雪始,歷經冬至,為仲冬(葭月)。

丑月
小寒始,歷經大寒,為季冬(臘月)。

二十四節氣

我國農曆裡把節氣分得很細,定出了二十四節氣,它們的名稱大都反應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由於節氣實際反應太陽運行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故二十四節氣為陽曆的自然衍生的產物,與陰曆無關。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與冬至等八節氣最為重要。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天。

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

現代我國所使用的曆法,皆依迴歸年製定,二十四節氣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後的相差不會超過一兩天。

為了調合迴歸年(陽曆)與朔望月(陰曆)之間的差異,農曆把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叫中氣,單數的叫節氣,
而且規定每一個中氣標定在一個農曆的月份。

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穀雨必定在三月,其餘依此類推。另外,月名也必須和相對應的中氣相合。

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這一天春天開始。

雨水
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
春雷響動,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們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明潔晴朗,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增多,適時的降雨對穀物生長很為有利。

立夏
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
滿指籽粒飽滿,麥類等夏熱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即將飽滿。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
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古代又稱為日北至或長日至。

小暑
暑是炎熱,此時還未到達最熱。

大暑
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

立秋
秋天開始,植物快成熟了。

處暑
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

白露
地面水氣凝結為露,色白,是天氣開始轉涼了。

秋分
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
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
水氣開始凝結成霜。

立冬
冬是終了,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
開始降雪,但還不多。

大雪
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
這天中午太陽在天空最低位置,日影最長,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
冷氣積久而為寒,此時尚未冷到頂點。

大寒
天候達到最寒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