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 詩意的中國古語’ category.

黃初三年,我去京師朝拜天子,回來時渡過洛水。 傳說洛水神靈的名字叫做宓妃( 伏羲 的小女兒,玩耍時淹死在洛水,死後被封為洛水之神)。 宋玉將楚王遇見神女的故事寫成《 神女賦 》,我就模仿他將這段經歷寫了下來,是這樣的:

我從京城返回東方的封邑(鄄城)。 翻過伊厥山,越過轘轅山,經過通谷,登上了景山。 這時已經是夕陽西下,車馬都很疲乏了。 於是在鋪滿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車,讓馬兒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裡吃草歇息。 我在樹林中安然悠閒地走著,放眼欣賞洛水美麗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緒飄到了遠方。 猛一抬頭,看到一幅奇異景象:一個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於是忙拉住隨從問道:“你看到那個女子了嗎?她是誰啊?真是太美了!”隨從回答:“臣聽說洛水的神靈叫做宓妃,那麼,君王見到的莫非是她麼?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聽。”

我說:“她長得體態輕盈柔美象受驚後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像騰空嬉戲的遊龍;容顏鮮明光彩象秋天盛開的菊花,青春華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無象薄雲輕輕掩住了明月,形象飄蕩不定如流風吹起了迴旋的雪花;遠遠望去,明亮潔白像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靠近觀看,明麗耀眼如清澈池水中 婷婷玉立 的荷花; 豐滿 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像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 白絹 ;脖頸細長,下顎美麗,白嫩的肌膚微微顯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濃密如雲的髮髻高高聳立,修長的細眉微微彎曲;在明亮的丹唇裡潔白的牙齒鮮明呈現;晶亮動人的眼眸顧盼多姿,兩隻美麗的酒窩兒隱現在臉頰;她姿態奇美,明艷高雅,儀容安靜,體態嫻淑;情態柔順寬和嫵媚,用語言難以形容;穿著奇特人間罕見,骨骼相貌像畫中的仙女;她披著鮮麗明淨的綾羅做的衣服,戴著雕刻華美的美玉做的耳環;黃金和翠玉做為配掛的首飾,點綴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麗的容顏;她踏著繡著精美花紋的鞋子,拖著霧一樣輕薄的紗裙,隱隱散發出幽幽蘭香,在山邊緩步徘徊;偶爾縱身跳躍,一邊散步一邊嬉戲;左面有彩旗靠在身邊,右面有桂枝遮蔽陰涼;她正捲起衣袖將潔白細膩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採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靈芝。”

我深深地愛慕上了她的賢淑和美麗,心情振盪,悶悶不樂。 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傳達愛慕之情,就用脈脈含情的眼光錶達我的愛意,希望真摯的情感能先於別人向她表達,於是解下腰間的玉佩贈與她,表示要與她相約。 她真是太完美了,不僅懂得禮儀而且通曉 詩歌 ,她舉起美玉與我應答,指著深深的潭水約定會面的日期。 我心裡充滿真誠的依戀,惟恐美麗的神靈在欺騙;傳說曾經有兩位神女在漢水邊贈 白玉 給鄭交甫以定終身,卻背棄信言頃刻不見了,於是我惆悵猶豫將信將疑,收斂了滿心歡喜,鎮定情緒,告誡自己要嚴守男女之間的禮儀來約束控制自己。

在這時候,洛神受到了感動,低迴徘徊,五彩神光忽隱忽現忽明忽暗,聳起輕靈的身軀象仙鶴一樣欲飛還留。 她徘徊於香氣濃郁的生滿椒蘭的小路上,流連在散發著幽幽花香的 杜衡 叢中,悵然長吟抒髮長久的思慕,聲音悲哀淒厲持久不息。 不久眾多的神靈呼朋喚友會聚過來,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戲,有的在洛神常遊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採摘明珠,有的在岸邊拾取美麗的羽毛。 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隨著,由水邊漫遊的 漢水女神 陪伴著,哀嘆匏瓜星的孤零無匹,同情牽牛星的寂寞獨居。 她舉起手臂用修長的衣袖遮蔽陽光揚首眺望,輕薄的上衣在陣陣清風中隨風飄動。 她行動輕盈象飛鳥一樣,飄逸若神深不可測;在水波上細步行走,腳下生起濛濛水霧;行踪不定,喜憂不明;進退難料,欲去還留,眼波柔情流動,目光神采飛揚,愛情的喜悅潤澤著美麗的面容;好像有許多話含在口中,氣息中散發著幽幽蘭香;她花容月貌羞澀柔美,深深地吸引著我而不知身在何處。

這時風神將風停下,水神讓 江波 不再起伏,司陰陽神敲響了天鼓,女媧唱起了清亮的歌聲;文魚騰躍簇擁車乘,玉制鸞鈴叮咚作響;六條龍齊頭並進,載著雲車緩緩而行;鯨鯢爭相跳躍夾護車駕,水鳥穿梭飛翔殷勤護衛;於是洛神越過水中的島嶼,翻過南面的山崗,迴轉白皙的頸項,用清秀美麗的眉目看著我,啟動朱唇,緩緩陳述無奈分離的大節綱常,痛恨人與神的境遇難同,苦怨青春愛情不遂人意,舉起羅袖擦拭眼淚,而淚水不禁滾滾而下沾濕了衣裳;傷心美好的聚會將永遠斷絕,哀怨從此別離會天各一方。 沒有表示愛情的信物可以相贈,就將江南的名貴 玉環 送給我,“雖然隱居在天界,我會時常思念君王…… ”還沒說完,忽然行跡隱去,神光消遁,我悵然若失。

於是我翻山越嶺,上下追踪,尋找洛神遺留的足跡。 洛神已去,情景猶在,四下尋找,平添惆悵。 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現,於是駕起小船逆水而上,在 長江 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綿綿不絕,更增加思慕之情。 夜晚,心神不安難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滿衣裳,直到天光大亮。 無奈,命令僕夫起駕,繼續我的歸程。 我攬住韁繩舉起馬鞭,在原地徘徊,久久不能離去。

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其辭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 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徬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鬱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陽,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复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杜月笙先生身前留下名言:

  • 做人有三碗麵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 人生吃好三碗麵,走遍天下都不怕。
  • 人生真正的意義在於與人相處,而不是與人相爭。

他的語錄除了“三碗麵”,還有許多。比如:

  • 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
  • 吃是實功,賭是對沖,嫖是落空。
  • 鈔票再多只不過是金山銀山,人情用起來好比天地。
  •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 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 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荊州。
  • 錢財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別人存錢,我存交情。存錢再多不過金山銀海,交情用起來好比天地難量!
  • 每月存款折上多幾個零不算你有多少錢,花出去多少錢才算你有多少錢。每個人都有床頭金盡的時候。 ——杜月笙晚年在香港,氣度依舊過人,毀掉所有欠條。
  • 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
  • 花一文錢要收到十文錢的效果,這才是花錢能手。
  • 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兩面光。

杜月笙(1888-1951)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後改名鏞,號月笙,出生於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南杜家宅。

四歲以前,父母相繼去世。十四歲到上海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潘源盛水果店當店員。後拜青幫陳世昌為老頭子,得以進入黃金榮公館。他機靈詭詐,善解人意,成為黃金榮的親信,由僕人上升為鴉片提運,並負責經營法租界三大賭場之一——公興俱樂部。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勢力日大,成為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的“上海三大亨”。同年,擔任法租界商會總聯合會主席,兼納稅華人會監察。

上海三大亨中“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

杜月笙籠絡社會上各種人物,從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幫會骨幹,無所不有。北洋軍閥時期的總統黎元洪受到他的厚待,黎元洪的秘書長特撰一副對聯:“春申門下三幹客,小杜城南五尺天”。因此被譽為“當代春申君”。杜月笙持續多年購買預防傳染病的藥水,送到浦東老家,按戶免費發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區發生災害,他必定出面組織賑濟。他經常出面調解勞資糾紛。

他四季身著長衫,打扮斯文,溫文爾雅,廣結名流,大學者章太炎、名士楊度、名律師秦聯奎都是他的座上客。

南京政府成立後,他先後擔任陸海空總司令部顧問,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和行政院參議,法租界公董局臨時華董顧問。 1929年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929年,杜月笙創辦中匯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通過結交金融界徐新六、陳光甫、唐壽民等著名人士,他的銀行業務頗為興旺。

1931年6月8日至10日,舉行家祀落成典禮和“奉主入詞”典禮。儀仗隊有五干人,自法租界杜公館出發,長達數里,巡捕開道,鼓樂震夭。杜祠開酒席三日,每日干桌。包括蔣介石、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上海市長張群等在內的黨國要人都送了匾額。排場之大,靡費之巨,極一時之盛。

1932年,杜月笙開始組織恆社,任名譽理事長。

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協會會長。
 
抗日戰爭中,杜月笙參加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任主席團成員,兼籌募委員會主任。他參與勞軍活動,籌集大量毛巾、香煙、罐頭食品,送到抗敵後援會。他弄到一些軍中急需的通訊器材、裝甲保險車送給中共將領。他應八路軍駐滬代表潘漢年的要求,將從外國進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贈送給八路軍使用。

上海淪陷後,杜月笙拒絕日本人的拉攏,於1937年11月遷居香港。在香港,他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上海黨政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情報、策劃暗殺漢奸等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上海的門徒協助軍統特務刀劈了大漢奸、偽上海市長傅筷庵。

1940年他組織人民行動委員會,杜月笙為主要負責人,不僅抗日,也由此實際上成為中國幫會之總龍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杜月笙遷居重慶,建立恆社總社。他組織中華貿易信託公司、通濟公司等,接濟淪陷區緊缺的物資。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杜月笙於1945年9月初返回上海。 1946年12月,上海參議會選舉議長,杜月笙最高票當選議長。此後,他致力於向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聞等各業中發展勢力,擔任各種各樣的董事長、會長、常務董事、校董達六七十個。

杜月笙先生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灘上最富有傳奇的一個人物,他文質彬彬,卻心狠手辣,他雖為黑道,卻又政治正確,總是高調宣揚他的愛國情操。他狡猾,卻又很講義氣,他出身貧民窟卻又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育、金融、新聞各業的財富大亨,他出入於紅道、黑道,游刃於商界、政界。

杜月笙的最後時光留在了香港。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攜家遷居香港。

1951年8月16日,彌留之際,杜月笙前對妻子說:“把我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

下午,63歲的杜月笙先生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他的骨灰葬在台灣,而他的遺願是在故鄉上海浦東高橋入土,至今沒有實現。

杜月笙的背後,有許多女人。
早前,杜月笙的外祖母在世時,雖曾給他娶過表妹為妻室,結果她和杜月笙的堂侄杜小寶關係曖昧。杜月笙砍斷了杜小寶的大腿,把她和孩子就擱置一旁。

1916年他在黃金榮夫人林桂生的撮合下,娶了林桂生的侍女沈月英,也名沈素娥。她是林桂生的耳目,但後來杜月笙後來者居上,局面與黃金榮等並居。沈月英不得寵,經常獨守空房,後來和其表哥發生了關係。杜月笙令人將其表哥處置了,拋裸屍於野外,而幽禁沈月英達十年之久。沈月英終日以鴉片度日,孤苦終了。

其間,杜月笙娶了陳幗英和孫佩豪兩位姨太太,都是上海界的交際花。

1921年,成名於天津的第一代河北梆子、京劇兼工的女演員小蘭英,帶領女兒姚玉蘭、姚玉英姐妹到上海黃金劇院演出。當時,姚玉蘭已是相當出名的須生。經黃金榮的夫人從中說和,嫁給杜月笙為側室。姚玉蘭單獨住一間公館,廣集名伶。在杜月笙遷居香港後,杜公館的事務由姚玉蘭全面執掌,她為杜氏生育四子,到台灣後是唯一被承認的杜氏一房。

孟小冬,梅蘭芳的第三個女人,也可能是杜月笙的最後一個女人。

孟小冬人生經歷相當豐富。她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孟七是清朝同光年間很有名氣的演員。孟小冬生於1907年農曆臘月十六,所以取名小冬。她幼年學戲,家學淵源深厚,1938年拜京劇早期“四大須生”之一的余叔岩為師,為女老生魁首,同行尊稱她“冬皇”。

舞台上,孟小冬演男的,梅蘭芳演女的。舞台下,兩人的“愛情故事”也是濃墨重彩。
但並沒有在一起。

在和梅蘭芳關係破裂後,孟小冬嫁給杜月笙,並一直陪伴他走過最後的日子,負責照料杜的飲食起居。為了酬答孟小冬,並考慮到身後的終養,1950年,罹患重病的杜月笙與孟小冬在香港杜宅補行了婚禮。一年後杜月笙病逝。

1、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納言》
♦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
雨水透過屋頂漏在地下,要製止住它,就得在屋頂上堵塞漏洞;屋頂雨水滴漏不止,屋下就不能夠居住。喻指下面有問題,必須從上面找原因;上面的問題克服不了,下面也就不可收拾了。

2、 漢代桓譚《新論·離事》
♦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振裘持領,萬毛自整。
提起魚網的綱繩,成千上萬的網眼就都張開了,握著衣領抖動皮襖,所有的毛自然就整整齊齊了。比喻治國要抓住關鍵,抓大事。

3、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亂》
♦ 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身,後理人。
國政的治理應當有先有後:先理總綱,後理具體法紀;先理政令,後理賞罰;先理近處,後理遠處;先理內部,後理外部;先理根本,後理枝葉;先理強者,後理弱者;先理大事,後理小事;先理自身,後理他人。

4、《論語·子路》
♦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微利。急於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到眼前微利就辦不成大事。

5、宋代宋祁《雜說》
♦ 拙制傷錦,迂政損國。
拙劣的裁剪,會損傷美麗的錦緞;迂腐而不合時宜的政策,會損害國家的利益。意謂制定政策應當符合實際情況。

6、漢代王符《潛夫論·慎微》
♦ 思慎微眇,早防未萌。
在事物微小的時候就給予考慮和重視,以便儘早地把壞的苗頭杜絕在萌發之前。

7、宋代王溥《唐會要》卷三
♦ 杜之於將漸,不可悔之於已成。
應該在將要開始災難的時候杜絕它,而不要等到形成了才後悔。

8、宋代蘇軾《晃錯論》
♦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處理好的,是表面上太平無事,其實卻有意想不到的隱患。安然不動地看它演變而不為之想出解決的辦法,就怕弄到不能挽救的地步了。

9、漢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 至廉而威。
最廉潔的官員才能有權威。

10、《宋史·岳飛傳》
♦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政府官吏不聚斂錢財,帶兵將領不怕犧牲,國家就可太平無事了。

11、《讀通鑑論》卷十
♦ 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清代王夫之。
官員要清正,謹慎,勤奮。而清正是根本。

12、《清碑·官箴》
♦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下層官吏敬畏我,不在於我是否嚴厲而在於我是否廉潔;老百姓信服我,不在於我是否有治國才能而在於我辦事是否公正。公正則老百姓不敢輕慢;廉潔則下屬不敢欺矇。辦事公正才能使自己變得聖明,廉潔才能樹立出自己的權威。

13、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潛心努力來提高自己,用儉樸的生活來培養高尚的品德。不做到恬靜寡欲就無法確立遠大的志向,不潛心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14、《荀子·致士》
♦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能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王者的政事也就算完備了。

15、《逸周書·周官》
♦ 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為反。
發布政令要慎重,政令發出來就要執行,不要反复無常。

16、《管子·宙合》
♦ 毋訪於佞,毋蓄於諂,毋育於兇,毋監於讒。
不要詢訪求教於奸佞之人,不要保護諂媚的行為,不要培植兇惡行為,不可聽信讒言。
17、《論語》
♦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8、《管子·八觀》
♦ 禁罰威嚴,則簡慢之人整齊;憲令著明,則蠻夷之人不敢犯。
禁律與刑罰威嚴,怠慢法紀的人才能夠遵守秩序。法令嚴明,不開化的民眾才不敢觸犯。

19、Unknow
♦ 久風要止,久雨要停,久旱則澤,久滿則溢。

20、Unknow
♦ 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

21、《莊子》曰
♦ 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智,急與之期而觀其信,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22、《大雅》雲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23、《老子》曰
♦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24、《荀子,正論》
♦ 上易知則下親上矣,上難知則下畏上矣。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
當政者易於被人們了解,民眾就會親近他們;當政者難於被人們了解,那麼民眾就會懼怕他們。民眾親近當政者,當政者就安全;民眾畏懼當政者,當政者就危險。

25、《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 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吾謂之喑,上無聞則吾謂之聾,聾喑,非害國家而如何也。
下面的人不敢說話,那執政者就听不到下面的意見。下面的人不敢說話,我稱之為啞;執政者聽不到下面的意見,我稱之為聾;上聾下啞,那麼不危害國家又會怎麼樣呢?

26、《史記·殷本紀》
♦ 言能聽,道乃進。
能聽取和採納意見,治國之道才能有長進。

27、《淮南子·說林》
♦ 逐鹿者不顧兔,決千金之貨者不爭銖兩之價。
追趕野鹿的獵手,是不會顧及兔子那樣的小獵物的;決意成交價值乾金的貨物的人,是不會在一銖一兩的價格上計較不休的。喻做大事時就不要在細微末節上糾纏,以免因小失大。

(責任編輯:寒江雪柳)

詩意的中國古語「月份的別稱」

1月:端月。
端乃開頭之意,故一年之始為「端月」。

2月:花月。
我國古代習俗的「花朝節」是陰曆2月2日,百花爭放鬥豔,是以引伸為「花月」。

3月:梅月。
中國的梅樹至3月即盛開,故稱為「梅月」。另因北方的麥子在3月變黃,故亦稱「麥月」。

4月:桐月。
四川省盛產桐樹,到了4月枝頭便開滿了花,故稱為「桐月」。

5月:蒲月。
端午節在5月,家家戶戶於門楣掛上菖蒲避邪,所以稱為「蒲月」。

6月:伏月。
6月的天氣相當炎熱,各種動物都喜歡蟄伏在蔭涼處避暑休息,故為「伏月」。

7月:荔月。
因7月盛產荔枝,所以叫「荔月」。此外7月亦是瓜果成熟之時,所以也稱為「瓜月」。

8月:桂月。
8月桂花香,故稱「桂月」。
9月:菊月。
菊花盛開於9月,所以叫「菊月」。

10月:陽月。
因為10月屬於小陽春,所以稱為「陽月」。

11月:葭月。
「葭」即是蘆葦,於11月開花,故為「葭月」。

12月:臘月。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在歲末舉行,所以稱作「臘月」。
 
農曆(詩詞)月令名號詳解
喜歡詩詞的人常會看到「菊月」、「葭月」這些月令名號,其實每一個月令名號都代表不同的月份,查看農曆(農民曆),十二個月的月令名號分別如下:

1月:端月。
2月:花月。
3月:桐月。
4月:梅月。
5月:蒲月。
6月:荔月。
7月:瓜月。
8月:桂月。
9月:菊月。
10月:陽月。
11月:葭月。(ㄐ一ㄚ)
12月:臘月。
仔細比對後,應該以農曆(農民曆)十二個月的月令名號為準。

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又發現很詳細的月令名號說明。

農曆(詩詞)月令名號詳解
一月
一月月令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贏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二月
二月月令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
「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
三月月令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歷三月,或陰歷三月。
蠶月:夏歷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歷三月。

四月
四月月令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麥月、梅月、純月、清月和 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
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
五月月令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 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五月:五月榴花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
六月月令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六月:六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
七月月令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巧月: 七月七日 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八月月令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歷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
九月月令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個月,即九月。

十月
十月月令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歷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歷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

十一月
十一月月令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
十二月月令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歷十二月,因在十二月裡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季節順序的說明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有三個月。這三個月依古代的順序排列,字序為「孟」「仲」「季」。搭配上季節和順序,一月便是「孟春」、五月便是「仲夏」、九月便是「季秋」。

●古人認為十二個月都有其代表性植物和專屬名稱配對

月份 月份別稱 季節順序 代表性植物
一月 端月 孟春 梅花
二月 花月 仲春 杏花
三月 桐月 季春 桃花
四月 梅月 孟夏 牡丹
五月 蒲月 仲夏 石榴
六月 伏月 季夏 荷花
七月 荔月,瓜月 孟秋 秋葵(黃蜀葵)也有人說鳳仙
八月 桂月 仲秋 桂花
九月 菊月 季秋 菊花
十月 陽月 孟冬 木芙蓉
十一月 葭月 仲冬 山茶花
十二月 臘月 季冬 水仙花

《增廣賢文》

♦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

♦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几人。

♦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云出岫本無心。

♦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

♦ 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痴人。

♦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

♦ 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舊人。

♦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 宁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 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 平生莫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 同君一席話,胜讀十年書。

♦ 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

♦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儿是丈夫。

♦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 救人一命,胜造七級浮屠。

♦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敗之有余。

♦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 善化不足,惡化有余。

♦ 水太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 在家由父,出家從夫。

♦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

♦ 是非終日有,不听自然無。

♦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竹篱茅舍風光好,道院僧堂終不如。

♦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

♦ 庭栽栖鳳竹,池養化龍魚。

♦ 結交須胜己,似我不如無。

♦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 會說說都是,不會說無禮。

♦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 求財恨不得,財多害自己。

♦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

♦ 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

♦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 牆有逢,壁有耳。

♦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 賊是小人,知過君子。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

♦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 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頭。

♦ 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 忍得一時之气,免得百日之憂。

♦ 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 黑發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 儿孫自有儿孫福,莫為儿孫作馬牛。

♦ 人生不滿百,常怀千歲憂。

♦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 路逢險處難回避,事到頭來不自由。

♦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 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

♦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 惜花須檢點,愛月不梳頭。

♦ 大抵選他肌骨好,不擦紅粉也風流。

♦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 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

♦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 生不論魂,死不認尸。

♦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离。

♦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与來遲。

♦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

♦ 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 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

♦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 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几時。

♦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

♦ 閑事休管,無事早歸。

♦ 假緞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

♦ 善事可作,惡事莫為。

♦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 龍生龍子,虎生豹儿。

♦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風凰池。

♦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養儿待老,積谷防飢。

♦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 數家之口,可以無飢矣。

♦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 時來風送騰王閣,運去雷轟荐福碑。

♦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 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

♦ 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

♦ 饒人算人之本,輸人算人之机。

♦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 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 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

♦ 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凄。

♦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 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

♦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 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

♦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儿孫個個賢。

♦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

♦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 殺人一万,自損三千。

♦ 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 將相胸前堪走馬,公候肚里好撐船。

♦ 富人思來年,窮人思眼前。

♦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

♦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

♦ 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

♦ 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不是不報,日子不到。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一人道好,千人傳實。

♦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

♦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 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价高。

♦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 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 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

♦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 你急他未急,人閑心不閑。

♦ 隱惡揚善,執其兩端。

♦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 既墜釜甑,反顧無益。

♦ 翻覆之水,收之實難。

♦ 人生知足何時足,人老偷閑且是閑。

♦ 但有綠楊堪系馬,處處有路透長安。

♦ 見者易,學者難。

♦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

♦ 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 知音說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彈。

♦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

♦ 信了肚,賣了屋。

♦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

♦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鐘粟。

♦ 莫把真心空計較,五行不是這題目。

♦ 与人不和,勸人養鵝。

♦ 与人不睦,勸人架屋。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河狹水急,人急計生。

♦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

♦ 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

♦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

♦ 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 万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孫耕。

♦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

♦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 合理可作,小利莫爭。

♦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 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滿謝蒼天。

♦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 相論逞英雄,家計漸漸退。

♦ 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 一人有慶,兆民咸賴。

♦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莫窮。

♦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

♦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

♦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 屋漏更遭連年雨,行船又遇打頭風。

♦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

♦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 君子安平,達人知命。

♦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

♦ 有儿貧不久,無子富不長。

♦ 善必壽老,惡必早亡。

♦ 爽口食多偏作藥,快心事過恐生殃。

♦ 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 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

♦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

♦ 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 龍歸晚洞云猶濕,麝過春山草木香。

♦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 自家心里急,他人未知忙。

♦ 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藥方。

♦ 触來莫与說,事過心清涼。

♦ 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

♦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清清之水,為土所防。

♦ 濟濟之士,為酒所傷。

♦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

♦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 無限朱門生餓殍,几多白屋出卿。

♦ 醉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 千里送毫毛,禮輕仁義重。

♦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 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 光陰黃金難買,一世如駒過隙。

♦ 良田万傾,日食一升。

♦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 千經万典,孝義為先。

♦ 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

♦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

♦ 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 万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 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 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 圣賢言語,神欽鬼伏。

♦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儿驕。

♦ 利刀割体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

♦ 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 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

♦ 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

♦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 官有正條,民有和約。

♦ 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

♦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

♦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 奉勸君子,各宜守己。

♦ 只此程式,万無一失。

季節順序的說明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每個季節有三個月。
這三個月依古代的順序排列,字序為「孟」「仲」「季」。
搭配上季節和順序,
一月便是「孟春」、五月便是「仲夏」、九月便是「季秋」。

寅月
立春始,歷經雨水,為孟春(端月)。

卯月
驚蟄始,歷經春分,為仲春(花月)。

辰月
清明始,歷經穀雨,為季春(桐月)。

巳月
立夏始,歷經小滿,為孟夏(梅月)。

午月
芒種始,歷經夏至,為仲夏(蒲月)。

未月
小暑始,歷經大暑,為季夏(荔月)。

申月
立秋始,歷經處暑,為孟秋(巧月)。

酉月
白露始,歷經秋分,為仲秋(桂月)。

戌月
寒露始,歷經霜降,為季秋(菊月)。

亥月
立冬始,歷經小雪,為孟冬(陽月)。

子月
大雪始,歷經冬至,為仲冬(葭月)。

丑月
小寒始,歷經大寒,為季冬(臘月)。

二十四節氣

我國農曆裡把節氣分得很細,定出了二十四節氣,它們的名稱大都反應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由於節氣實際反應太陽運行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故二十四節氣為陽曆的自然衍生的產物,與陰曆無關。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與冬至等八節氣最為重要。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天。

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

現代我國所使用的曆法,皆依迴歸年製定,二十四節氣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後的相差不會超過一兩天。

為了調合迴歸年(陽曆)與朔望月(陰曆)之間的差異,農曆把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叫中氣,單數的叫節氣,
而且規定每一個中氣標定在一個農曆的月份。

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穀雨必定在三月,其餘依此類推。另外,月名也必須和相對應的中氣相合。

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這一天春天開始。

雨水
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
春雷響動,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們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明潔晴朗,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增多,適時的降雨對穀物生長很為有利。

立夏
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
滿指籽粒飽滿,麥類等夏熱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即將飽滿。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
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古代又稱為日北至或長日至。

小暑
暑是炎熱,此時還未到達最熱。

大暑
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

立秋
秋天開始,植物快成熟了。

處暑
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

白露
地面水氣凝結為露,色白,是天氣開始轉涼了。

秋分
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
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
水氣開始凝結成霜。

立冬
冬是終了,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
開始降雪,但還不多。

大雪
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
這天中午太陽在天空最低位置,日影最長,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
冷氣積久而為寒,此時尚未冷到頂點。

大寒
天候達到最寒冷的程度。